|
在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个 “关注”,听故事品百味人生的同时,还能获取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1925年3月19日,张幼仪的小儿子彼得永远离开了人世。张幼仪悲痛欲绝。其实,这个孩子还在娘胎里时就不被徐志摩喜欢,当时他已无法自拔地爱上了才女林徽因。这让张幼仪十分失落,可毕竟她也是徐志摩八抬大轿,明媒正娶进门的结发妻子,当年张家足足为她备下了一节火车的嫁妆,两家结亲的事轰动京城。所以,她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徐志摩。谁料,徐志摩竟直接要求张幼仪打掉这个孩子。张幼仪没想到他的态度竟会如此恶劣,她用略带恳求的语气说:“我听说打胎会死人的。”徐志摩却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,说道:“照你这么说,坐火车还会发生事故呢,怎么没见大家都不去坐火车?”说完就不耐烦地把脸扭到了一边。张幼仪实在不明白,为何徐志摩会对自己如此厌烦。然而接下来徐志摩的所作所为,更是让张幼仪觉得如临深渊——一个多星期后,徐志摩竟不告而别,悄悄离开了他们在沙士顿租住的寓所。徐志摩的消失让张幼仪陷入了绝望,她的精神一度濒临崩溃,最严重的时候甚至想过自杀。好在张幼仪还有家人愿意为她托底,二哥在收到了妹妹的求救信后非常心疼,表示自己愿意收养孩子,只要张幼仪肯抛下一切来到巴黎。正是这句承诺让张幼仪如梦初醒,此后,她渐渐蜕变为一个懂得自尊自爱的的独立女性。然而,或许是张幼仪在孕期实在太过辛苦,彼得出生后因为先天不足终日困于疾病,不满三岁就因为患上严重的肠胃疾病而没钱医治去世了。这个可怜的孩子,就这么匆匆地来人间走一趟,又匆匆地走了,几乎从未感受过来自家庭的温暖....问题来了:张幼仪和徐志摩都出身名门,他们的孩子为何会因为没钱治病而夭折呢?被包办的婚姻这样的结果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悲剧的,但这场悲剧的根源其实在于徐志摩和张幼仪的“包办婚姻”,或许这一切从一开始就是错的...张幼仪出身名门,是从小被父母浸泡在“三纲五常”中长大的标准的大家闺秀。在她成长的过程中,思想的春雷依然在天边隐隐作响,新思想正在逐渐渗透这个顽固守旧的社会。张幼仪三岁那年,母亲按照当地的风俗为她缠足,幼小的张幼仪因为难以忍受锥心的疼痛,常常为此哭闹尖叫。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励不忍妹妹遭罪,便向母亲提议说:“现在没人觉得缠脚好了,别再让她受这样的苦了。”母亲却觉得若自己现在一时心软,将来张幼仪会嫁不出去的。“她要是不嫁人,我愿意照顾她一辈子。”二哥信誓旦旦地说。二哥的承诺让母亲产生了动摇。后来张幼仪果真就不必再为缠足所累,或许命运的转折早在此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。1913年,张幼仪的四哥读了一篇见解独到、笔力遒劲的好文章,一打听才知道,这篇文章出自江浙巨富徐家独子徐志摩之手,于是当晚便修书一封送到徐家,想为妹妹定下这门亲事。徐父也是个爽快人,当晚就回信表示:“我徐申如有幸以以张嘉璈之妹为媳。”成婚之前,两人只看过照片,并没有什么感情基础。张幼仪信赖、崇拜哥哥,自然也满意他为自己挑选的夫婿。换句话说,这桩婚事只是给徐家父母找了个满意的儿媳妇,并不是给徐志摩找了个知冷知热的妻子。张幼仪虽然出生于诗书世家,但在她七岁时由于父亲经营不善,家中的经济状况曾一蹶不振,直到两个哥哥苦读成材,才终于让张家恢复了些元气。在这个最需要接受教育的年纪,张幼仪只是跟着私塾的先生学了点《幼学》、《孝敬》等宣传传统思想的古文。后来她也曾有机会到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求学,但因为早婚退学了。这一点让受到新思潮洗礼的徐志摩颇为不满,她认为张幼仪无论从容貌气质再到思想都与他原本的设想严重不符,却还是因为不敢反抗“父母之命”与张幼仪成婚。在那个本该浪漫的洞房花烛夜,徐志摩只是潦草地履行了他作为丈夫的义务。若干年后,张幼仪谈起自己婚姻的不幸时喟然长叹道:“我们之间的沉默从新婚之夜开始。”不爱自己的丈夫但成婚之初的她却并不是这样认为的。那时的她既有初为人妻的紧张和兴奋,又有备受丈夫冷遇的不快活,但深受封建思想荼毒的她一厢情愿的认为,只要自己恪守妇道,孝敬公婆,丈夫总有一天会接纳自己。但张幼仪不知,徐志摩在第一次看到她的相片时,就用非常嫌弃的语气嘲讽她为“土包子”。张幼仪对待公婆非常孝顺,始终把自己当成徐家的一员,尽心尽力地维护着家里的一切,却始终在取悦丈夫方面不得其法。即使后来他们有了孩子,他们的关系也并未因此破冰。长子的出生反倒让徐志摩认为自己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,此后他便迫不及待地提出要远渡重洋,而父母此时也无法再开口阻拦了。此后徐志摩和张幼仪便过上了天各一方的日子,当张幼仪还在想尽办法出国与徐志摩团聚时,他已经沉溺在他人的温柔乡里了。1920年冬天,张幼仪终于征得了公婆的同意,得以远赴英国与徐志摩团聚。渡轮靠岸的当天,张幼仪能明显看出,在所有等在岸上接人上的人群中,徐志摩是最不耐烦的那个。她并不迟钝,对于丈夫没有丝毫掩饰的厌烦,她早已心知肚明。定居在沙士顿的那段日子,徐志摩每天早出晚归,直接将张幼仪视若无物。一段时间后,张幼仪才知道,原来徐志摩每天一大早出去,是为等待林徽因从伦敦的来信。这让她不禁想起丈夫去港口接她的那天,或许他也是为了等信顺路去接自己罢了,又或许正是因为要接自己才让丈夫错过了最先拿到信的机会,所以他才会如此的不情愿。张幼仪再度怀孕后,徐志摩竟不管不顾地直接消失了。幸而二哥的“仗义执言”让张幼仪重新看到了生的希望,愿抛下前尘往事来到法国。这算是张幼仪实际意义上第一次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,大胆违背丈夫的想法,决定留下这个孩子。其实,徐志摩早在出国之前,就已经产生了和张幼仪离婚的想法。那天他犹如笼中困兽一般在家里踱来踱去,猛地蹦出一句:“我要挑战这个旧社会,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人!”张幼仪听后先是一惊,但随后很快平静下来。在她自小接受的教育中,夫家若要“休妻”,必是媳妇犯了“七出”之罪,但自己自嫁进徐家以来始终恪守妇道,孝敬公婆,也为徐家诞育了长孙,所以她理所当然地认为徐志摩离婚的打算根本没办法实现。虽然张幼仪小时候躲过了缠足,但她彼时的思想却与千千万万的中国旧社会妇女别无二致。直到徐志摩不告而别,张幼仪才勇敢迈出了冲破封建思想的第一步。可她来到法国之后的处境,起初并不太好。二哥张君励一门心思都扑在研究学问上,连自己都照顾不好,更别提照顾她一个身怀六甲的孕妇。后来,张幼仪有把希望寄托在了公婆身上,她觉得无论自己和徐志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变故,肚子里怀的始终都是徐家的子孙,于是便写信向公婆求助。公婆在接到信后随回信寄来了200美元的支票,并承诺以后会按月寄来生活费。有了这笔收入以后,张幼仪就寄住到了二哥的朋友家里。但除了容身之处,二哥能提供的帮助实在甚少,张幼仪还是非常缺乏照顾。直到有一天,她的七弟前来看望她,帮她做饭还帮她料理家务。张幼仪深受感动,便跟着七弟来到了德国。因无钱医治而病逝的彼得直到在德国生下彼得一周后,张幼仪才有了徐志摩的消息。然而他此行并不是来看望刚生产完的妻子和孩子,而是为了逼迫张幼仪签下离婚协议书。这个孩子的出生给张幼仪带来的不是喜悦,更多的是失望。因为她想要的是一个同自己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女孩,而不是一个酷似徐志摩的翻版。她早就做好了离开徐志摩的准备,因此也不希望一个酷似徐志摩的影子再度出现在她的生命里。她给孩子取名“徐德生”,或许正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再重蹈从前的覆辙。在收到徐志摩送来的离婚协议书后,张幼仪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她把小彼得一个人留在了医院,自己在医生强烈的反对声中出院了。直到张君励为张幼仪找来了她的好友朵拉,张幼仪才愿意把孩子接到身边照顾。张幼仪还在月子里时,徐志摩就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书,因为林徽因就要回国了,他等不及了。离婚后张幼仪一边接受德国的幼师培训,一边和朵拉一起照顾着彼得。虽然德国民风开放,但两个独身女人带着孩子这样的事难免要遭人诟病。为了躲避邻居们的质疑和异样的目光,张幼仪不得不带着孩子时常搬家。本就先天不足的小彼得在一次次的颠簸当中身体变得更加孱弱,3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肠胃疾病。为了给孩子治病,张幼仪便访名医,终于了解到瑞士有家医馆或许可以治好彼得的病,但看病的费用十分高昂。于是,张幼仪再次选择向公婆求助,但这一次,她却得到了否定的答复。毕竟公婆从来也没有见过彼得,况且她和徐志摩已经离婚,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公婆必须帮忙呢?走投无路的张幼仪只能看着彼得一点点被疾病吞噬。1925年3月19日,年仅三岁的彼得永远离开了人世。五张幼仪虽然初时觉得备受打击,但她很快振作起来。失去精神支柱的张幼仪选择离开这个伤心地回到国内,从此她便脱胎换骨。在异国他乡的一番遭遇和历练让她体内的女性力量彻底觉醒,她不再如从前一般束手束脚,回国以后她迅速把事业做的风生水起,一跃成为了上海滩上的女强人。身为上海银行副总裁的她,白天要穿梭于各大商行,晚上还要补习文化课,业余时间还经营真一家名为“云裳”的服装店。张幼仪的蜕变渐渐赢得了徐志摩的欣赏和赞誉,离婚后,两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比从前还要亲密。成长的代价往往是沉重的,张幼仪用她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了:“凡杀不死我的,都会使我更强大。” |
|